泡沫與機會共存, 中國咖啡市場的新出路在哪?
在很多80、90后心中,咖啡是一項浪漫的事業:城市的角落、一間雅致風情的咖啡館、早起澆澆花、午后看看書,愛情事業雙豐收……
咖啡館不僅是人們心中的夢想,一眾資本巨頭也烏眼雞似的盯著中國咖啡市場。
但實際上,中國人的咖啡生意,遠沒有看上去那么美好,它瞬息萬變,一不小心便深陷其中血本無歸。數據顯示,2016年國內咖啡館存量約為10萬家,全年倒閉門店超過1.4萬家,凈閉店率達到14%。似乎除了星巴克,沒有幾個活得舒坦。
有人離開,也有人擠破頭想入局
去年年底,咖啡市場橫空殺出了個瑞幸咖啡,神州優車高管自稱攜10億入局,不僅請來了國民女神湯唯和男神張震做代言,廣告喊得震天響,而且還打起了“地面戰”,在核心商圈快速開店,計劃在2018年年中開設超過600家門店。
緊接著,咖啡外送品牌連咖啡宣布獲得1.58億B+輪融資,從給星巴克送外賣的“跟班”華麗轉正,自己做起品牌、從幕后走向了前臺。
再加上此前自助咖啡機運營商,如萊杯咖啡、咖啡零點吧、小咖、友飲等紛紛融資。
一時間,一股新零售拯救咖啡行業的故事即將上演,行業似乎一番繁榮景象。
可回歸咖啡本身,咖啡口感核心在于原材料而非制作工藝、供應鏈成熟穩定且足夠商業化、開店成本主要來源于租金和人力而非咖啡豆本身,進入門檻低、核心壁壘不高,咖啡真的是一門好生意嗎?
為什么說咖啡店不是一門好做的生意?
1.消費頻次是軟肋
咖啡的核心消費者相比茶飲、餐飲,并不足夠多,頻次也不夠高。 這一點很好理解:在歐美,咖啡幾乎是每天生活的必需品,而在國內能每天都必須喝一杯的消費者少之又少,一周來一杯現磨咖啡都已經算咖啡重度愛好者了。
而且從價格上來看,國內咖啡店一杯咖啡的價格都普遍的定在了30元左右的位置上。
30塊的客單價,尤其是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,能承載什么樣的消費業態呢?
一定是高客流、剛需的業態。
比如小吃、快餐。30塊基本也就是白領去7-11買一份便當+飲料的價格,還不帶座位。或者路邊小店,四個人擠一桌,半小時搞定,畢竟后面還有人排隊等座。
如果一不小心去了隔壁的味千拉面或者小炒店來份炒菜,不好意思,30塊不夠。
2.咖啡店售賣的不僅僅只有咖啡
咖啡,尤其是現在越來越多人在說的精品咖啡,在國內被賦予了除了飲品之外的更多功能,商務、休閑、娛樂、社交等等。
因而精品咖啡仍然還是以店面消費為主。一杯咖啡、一臺電腦,一坐就是一下午,依然是不少人的生活狀態。
同樣是毛利頗高的飲品,消費多集中在下午,奶茶和咖啡兩者的客單價相差不大,但大部分奶茶店的面積明顯比咖啡店小得多,消費也多以打包帶走為主。更不用對比一些只有水吧形式、連座位都沒有的街邊奶茶鋪了。
消費頻次低、客單價不高、坪效有限,毛利空間被反復擠壓,最終壓垮了不少咖啡館。
▲傳統咖啡店模式
中國咖啡店有什么新出路?
1.新零售
新零售無疑是2017年的絕對熱點,強調線上線下結合、數據賦能。
盒馬鮮生的侯毅更是激進,“線上銷量沒有線下四五倍,叫什么新零售。”無論如何,線上是咖啡店涉足不多的蠻荒地。
不過,精品咖啡提供的現磨咖啡并不適合外送,因為現磨咖啡的品質會隨著時間的演進直線下滑,尤其是現存外賣存在著幾乎得30分鐘以上才能達到的運力瓶頸。
所以,打外賣主意的咖啡創業者,首先要解決的是時效問題——如何在30分鐘之內把一杯熱咖啡送到用戶手里。
連咖啡專注咖啡外送,通過在白領密集區建立前置倉,服務周邊一公里消費者;瑞幸咖啡則是基于門店,通過開店的方式來開展門店周邊的外送服務;
自助咖啡機則是通過將機器置于特定精準場景中,如辦公室、商場等,消費者自己掃碼現場制作,減少了用戶的時間成本。
這樣的新零售方式,確實帶來了區別于傳統咖啡店的兩個優勢:
①核心用戶篩選
無論是外賣還是自助咖啡機,都是在節約用戶時間,因此早期的用戶都是對咖啡有依賴性、同時又是時間敏感型的精準用戶。
此后再通過補貼、廣告、社交營銷等方式進行擴散,拓展一些邊緣用戶、消費升級一些速溶咖啡用戶,逐漸在線上形成了一批咖啡愛好者的精準人群。
②數據賦能
連咖啡與瑞星咖啡的服務都需要消費者注冊賬號才能使用,自助咖啡機通常也要關注公號、然后掃碼才能使用。
無論如何,這些核心消費者的個人信息與消費數據就會積累下來。數據可以用來指導店面選址、補貨或導向其他平臺等。
▲連咖啡app記錄消費者喜好的頁面吧
2.開發相關衍生品、增加渠道增量分發
用戶有了更多的進店/點擊理由,自然客單價和消費頻次就會上升。
這就好比書店做起了講座,小說拍成了電影。
其實這一點在咖啡行業并不新鮮,漫咖啡的精致點心和小食,星巴克的紀念杯、星禮卡等等都是不錯的案例。
同樣,連咖啡的模式也有一定借鑒意義,其在渠道穩健后,逐漸開始從咖啡賽道拓展到飲品概念——不少爆款產品,如粉紅椰子水、防彈咖啡(主打減肥,貼上了保健飲品的標簽)等都已經跟咖啡本身并無太大關系。
3.與其他業態相結合
最常見的方式便是與餐飲/便利店業態相結合。
無論是肯德基、麥當勞等快餐店,還是7-11、全家、便利蜂等便利店,亦或者宜家、居然之家等家具商城的附屬餐飲生態,都能看到咖啡的身影。
再比如說,書店開起了咖啡角,自助咖啡機進駐商場、電影院等等。
4.進入快消品賽道
如果還想在咖啡本身賺點錢,尤其是在咖啡豆、速溶咖啡和線下咖啡廳階段性飽和的大形勢下,瓶裝即飲咖啡或許還有些許機會。
筆者注意到,即飲咖啡由于價格低廉、方便攜帶、口味穩定等原因,增速和市場份額都在爆發。
同樣,由于成本更低、沒有咖啡廳最重的房租成本,毛利空間不錯,或許還有些機會。
后記
咖啡不僅僅是一種商品,更是一種品質,文化和生活方式。相對于西方較成熟的咖啡消費文化,中國的消費者正在成長。
無論是新零售,還是與其他業態有機結合,咖啡市場整體上呈現良性發展態勢。而判斷咖啡市場生態的好壞,要看整個咖啡產業鏈上下游是否健康、大小生態是否共生,而非一家獨大。 (本文轉自億歐網)
【推薦閱讀】:
-
2019-04-16
中國將成為咖啡消費大國,咖啡館該如何自處?